|
283位青创楷模浮沈录
28年来产生的283位青创楷模,在攀上人生第一个高峰后,仅有约1/6能再上一层,成为产业龙头;却有逾1/4,成为遭商场淘汰的一群人。两极际遇,诉说着这是一场:你不转型会萎缩,转型不成功会出局的商场殊死战。
这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。拍摄的时间在二十三年前,地点在台北国军英雄馆,主角是十一位「第六届青年创业楷模」。
从照片左边数来,第一位是三胜制帽董事长戴胜通,曾有「帽子大王」的美誉,当时的他,头发梳得油亮而整齐。紧邻在他身旁的,是金锠公司董事长何树滋,戴着黑色粗框眼镜,腼腆的低着头。左边第三位,戴着超大的镜框,他是西陵电子董事长吴思钟,曾有「电话大王」之称。而在照片中,唯一身着浅灰色西装的得奖人是春保钨钢总裁廖万隆。
然而,时间流转,二十三年后的此刻,这四人的际遇却迥然不同。
二十三年前,四人同台受奖;二十三年后,两人壮大、两人失意
八月三十一日,我们走进汐止的西陵电子企业总部,环视此栋建筑物的四周,倾倒的路灯上布满灰尘,彷佛置身在一座没落贵族的庄园。
这栋大楼与奔驰车的主人,是西陵电子董事长吴思钟。今年六月,大楼被银行以三亿元拍卖。这一天,是银行要求吴思钟搬离的最后期限,位于七楼的西陵员工正忙着打包,唯独吴思钟仍留在这里,他不肯走。
镜头继续转到台北市区的保富通商大楼,搭上电梯,抵达十楼三胜制帽总部戴胜通办公室。这间金碧辉煌的办公室,昔日是「帽子大王」用来招待记者贵客的场所。如今,只见落寞的戴胜通,以电话遥控方式,找买主接手他位于美国亚特兰大与德州的两座工厂。
两个创业楷模,在二十三年后,陷入人生与事业的困境。
然而,同一个时间,湖南省常德市,一座世界级的制鞋工厂正整地准备动工,这座工厂为顺富控股与宝成集团所合资成立的新公司,第一期新厂计划一出手就是十亿元,为宝成跨足工作鞋领域的重大投资。
顺富控股的老板来自台湾,也就是二十三年前获得青创楷模的金锠公司董事长何树滋。何树滋,在台湾很低调,却在这二十三年内,茁壮成全球第一大工作鞋业者,辖下员工两万人,营业额成长十倍,高达一百二十亿元。
场景转到厦门。春保钨钢集团总裁廖万隆,现在则有「中国钨钢大王」之称,年营收超过百亿元。他最近频繁的飞德国,因为六月起,他从德国进口了超过十台、每台价格逾八千万元的精密熔炉,靠着这批精密熔炉,春保钨钢今年可望从亚洲第一,跃升为全球第三大钨钢厂。
二十八届,二八三位青创楷模;有人变成通缉犯,更有人成了庙公
吴、戴、何与廖这四个人的故事,表面上看来,只是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史的一个片段,放大来看,这是过去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缩影。
英雄辈出,是本刊追踪昔日青创楷模现况所发现的第一个现象。我们以两个条件去检视,其一,位居产业龙头。《商业周刊》对龙头企业的定义是:若身处制造业,必须居于所属领域的全球前三大;若是服务业,则须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名企业。这定义相当严格,但调查仍发现,有四十七位成为龙头企业(编按:有十一位目前已丧失龙头地位),达一七%的楷模攀上高峰。等于每六个青创楷模,就有一个在往后能成为佼佼者;第二个检查条件是上市柜,调查发现,有一百零二家后来完成上市柜,占整体三六%,也就是每三位就有一位后来成为上市柜公司老板。
调查中,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。竟有多达七十四位,如今公司倒闭、跳票、重整,有的甚至因此遭青创总会除名。这群台湾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,竟高达二六.一%的比重,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被商场淘汰。换另一个词汇形容,这是「致命的四分之一」。
七十四位中,有三十四家楷模的公司在经济部商业司的公司登记上填上「废止/撤销」,发生跳票的有十四位,公司重整的有两位。
上述还未列计,因涉及不法而遭检察官起诉或判刑的二十五名企业家,或者经营权易主。所以,变成通缉犯潜逃国外的有之、变成庙公不理世事的有之、到美国当寓公的也有之,际遇变化非常大。
调查还进行几项统计,可看到荣耀与衰败的周期:二百八十三位青创楷模的得奖平均年龄是三十九岁、他们平均在公司成立第十.九年获奖。把调查母体缩小为发生财务危机的族群,研究发现,他们的公司从成立到出事的平均年数为十九.四年,平均在获奖后的十一.一年出事。
换言之,青创楷模后来的发展,出现三种轨迹:其一,持续成功者,这是极少数;第二种则是,得奖后不进则退者(但因数据取得、比较基准问题,本文不做讨论);第三种则是,得奖后爆发财务危机者,此一比例高达四分之一,本文将针对此一类型进行探讨。
昔日英雄难敌劣势;转型失败 、大头病为两大主因
当听到历届青创楷模中,竟然每四个就有一位后来发生财务危机时,前财政部长颜庆章的第一个反应是震惊与意外,他直呼不可思议,在仔细看了名单后,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全浮上了他的脑海,都是当年有头有脸的大人物。颜庆章语重心长的道出,「都是扩充太快和大头病害死了他们。」
叶垂景过度转投资,招致大亏;林纯精追逐社会地位,卷入法律纠纷
当选第十八届青创楷模的铼德科技执行长叶垂景,得奖后的隔年公司上市、第四年成为全球龙头。上市才三年,市值已从十九亿元扩增到一千三百亿元。隔年,被美国《富比世》(Forbes)杂志评为「全球三百家值得投资的小而美企业」之一。故事进行到此,完全符合青创楷模的第一部曲模式。
来自全球的荣耀,让当时才四十二岁的叶垂景,信口开出五张大支票:在二○○五年时,铼德将训练出一百位总经理、经营绩效台湾前十大、员工都有自己的房子、成为光盘片规格制定者、以及集团营收一千亿元。他因此积极转投资事业,从网络、光通讯到显示器事业无所不包,总计达一百五十家公司,对比台湾第一大创投普讯,毫不逊色。过度乱投资的代价是,这六年铼德转投资累计亏损达六十亿元,导致铼德股价从最高点时的三百五十五元,如乘坐云霄飞车般跌落到只剩下不到十元。
创业家都有野心,然而,一旦能力与野心失衡,就是翻车之际。
另一种大头病,是陷入追逐社会地位的大头病。第十一届青创楷模逸园食品董事长林纯精就是一例。他以一介农家之子、四百元创业起家,快速成功让林纯精累积了知名度,却也迷失了。他开始积极争取社会团体领袖,并且扛着民进党主席游锡堃表弟名号,毛遂自荐陪同总统到中南美洲参访。不只如此,他还涉入政治,争取国民党的省议员提名失利。
后来,他与前台北市议员陈政忠介入高雄企银经营权争夺,未经董事会同意即砸下庞大资金买进高企股票,后来以亏损一亿多元收场。此事因此引发林纯精被控侵占公司三亿四千多万元,被台湾高等法院判刑一年两个月。
创业成功,只是生意人格局;要缔造二次成功,须升级为企业家
然而,这种形式的成功,只停留在商人的阶段。「他们,还只是在做买卖(trading),逐水草而居,没有核心能耐」。
黄崇兴分析,做买卖,与经营一家企业,截然不同。要称得上企业,必须有「文化」与「管理制度」。所谓的文化,包括组织愿景、核心目标等;而管理制度则包括有效的内控、人员培训与轮调机制等。
事实上,第六届青创楷模的十一人中,除了戴胜通、吴思钟两人出现财务危机外,更有三位因公司经营不善惨遭除名,将近一半的淘汰比例,让人触目惊心。再往前看一届,第五届青创楷模的十二人中,更只剩三位还能继续力撑不败。
再三个月,第二十九届青创楷模又将出炉。然而要如何逃过「致命的四分之一」宿命?这张二十三年前的老照片,已经胜过千言万语。
如同一句俗谚所说:「失败比成功更有魅力」,人们唯有从失败中汲取经验,才是缔造第二次成功的基石。
文●胡钊维、吕国祯 研究员●刘承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