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-> IT文摘 -> 经营管理 -> 正文
明基虚幻的国际化能力


理论上明基具备的更高的国际化能力,被惨败的现实击了个粉碎。 

  去年7月,明基在宣布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部门一个月之后,在苏州举行了一个场面盛大的全球经销商大会。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肤色的数十位国外经销商的到会,让这家脱胎于代工业务、却正在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品牌的公司,在场面上的确显得十分得国际化。当家掌门李焜耀还没有从并购成功的喜悦中解脱出来,在与本刊记者的独家对话中,他对品牌的痴迷与追求,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及对并购案整合前景的乐观情绪都表露无余。对照今天的惨败,不能不让人感慨:跨国并购,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? 
  《互联网周刊》: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台湾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案子相对较少? 
  李焜耀:实际上中国台湾也有并购的案例,但大部分都集中在买工厂,而我们不是买工厂,是买品牌,买渠道,买它的业务,这样的例子过去的确是没有的。台湾的企业做国际化做得很多,可是都以代工、制造为主,因此对渠道的兴趣不高,也不了解。明基就不太一样了,这三年来我们是全力在做品牌,所以对我们来讲取得渠道的能力非常重要。 
  《互联网周刊》:明基单飞后,一直致力于打造BenQ这个新品牌,也取得了很大成功,你为什么对品牌这么情有独衷? 
  李焜耀:在品牌上,中国台湾的企业恰恰就是宏基、明基这两个品牌可能是最响亮的,而且都是从一个公司出来的,这个我觉得的确很值得骄傲。我从1976年加入宏基到现在已经快29年了,我很了解品牌的作用,了解一个国际品牌经营的模式、海外的通路以及不同文化的差异,这些都很重要。当然,怎么让品牌出名,特别是在国际上出名,这是很辛苦的。三年半来,我们在品牌推广上的花费已经超过了一亿美元。
  《互联网周刊》:在我的印象里,施振荣先生好象一直对跨国并购并不是特别感兴趣,施先生对此次并购也有一个逐渐认同的过程吧? 
  李焜耀:施先生其实也做过好几个并购,在美国买过三家公司,后来又买下德州仪器的笔记本电脑部门,可是那个时候买的都是相对比较小的公司,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大。其实当时在跟德州仪器接触的时候,也在跟西门子谈判,那个时候谈的是要买西门子的电脑工厂,我也参与了谈判,后来意向书也签了,但最终还是没有谈成。所以事实上在去年之前宏基做过很多并购案,可能因为并购都不太成功,所以施先生自己就相对比较消极一点。具体到这个案例,讨论到最后他还是支持的,觉得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把它做起来。那个时候大家最顾虑的还是最后的企业文化融合的困难度会有多高?这个我们其实已经很有经验,以前我并购友达,友达去并购另外一家LCD企业,最难的也就是企业文化整合的问题。 
  《互联网周刊》:现在联想也收购了IBM的PC业务,TCL也收购了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,你觉得在这三家中国公司里面,相比较而言,明基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? 
  李焜耀:我想第一,我们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,公司里面英文的普及程度很高,领导阶层在国外历练的经验都很丰富;第二,因为台湾的市场小,所以我们一直在往外做国际化的经营,大家对国外文化的背景的了解都很多;第三,宏基的经验也很宝贵,宏基虽然做过的这四个购并的案子好像都不很成功,可是我们都在里面经历过,为什么失败,我们都有一些了解;第四,此次购并,虽然西门子手机部门的营业额跟我们原来的差不多,可是我们还有另外两大块营业额,就是电脑跟家电,西门子手机业务进来后手机会变成最大块的业务,可是另外两大块还是会维持很独立的运作,所以对其他部分的冲击不是那么严重;第五,在并购互补性上我们也要比其它两家更好一些,我欠的就是手机这一块。西门子愿意付钱给我们,就是它也很希望看到这个事业成功,因为跟它的网络系统还有非常多的合作的空间,而像IBM或者是汤姆逊,它把这两块剥离了以后,跟它本业的关联性就不是很高了。

文章搜索

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
→选择要测试的地区
→选择目标测试点
>> 测试点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