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-> IT文摘 -> 经营管理 -> 正文
互联网经济正在告别“免费时代”

丰巢收取超时费,十二小时免费时段之外,收取每小时0.5元。封顶3元。本是一场“茶杯里的风暴”,却成了多方激辩的舆论热战。最终以企业妥协、放宽时限告终,但是收费的目的还是达到了。或许多年以后的经济史中会浓墨重彩地记录这一事件,这场“五毛钱之争”是互联网经济从“免费时代”终结的标志性事件之一。
  互联网兴起后,“免费服务”曾经是绝对主流,形成了一个默认免费模式的特殊时代。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。
  互联网早期,是一个“理想主义时期”,这个时期,互联网参与者的社会比重不高,属于边缘小众群体,自娱自乐的氛围浓厚。而且,年龄也偏低,“公开共享”的互联网乌托邦是主流意识形态。比如早期的网络论坛BBS,几万会员就是“大山头”了。日常运营维护依靠热心玩家业余支持,商业化受到了普遍的排斥——大部分也没有商业价值。
  “理想主义时期”持续的时间并不长,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,大众化的互联网生态趋近现实社会。免费模式还在继续,但驱动力已经不同。所谓“互联网营销”取代了原来的乌托邦理想,从营销角度维持“免费”的形式。此时的“免费”已经不是愤世嫉俗的反商业化,广告收入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标配。广告收入的优势在于,无需深度涉入互联网企业的业务,可以单纯从流量中产生收益,第三方付钱在形式上保护了用户免费的感觉。
  但是,绝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不能靠微薄的广告收益维持经营,人类经济活动中首次出现了大规模亏损却又欣欣向荣的企业群体,这就是“互联网营销”的奇妙之处。以金钱换时间,以时间换规模,烧钱获客、规模为王。此时的互联网免费,是“资本请客”的白吃白喝,着实有点反常。
  其实,“赔本赚吆喝”不是创新,连传统相声《卖布头》都会反复讲“先赔后赚”的道理。“获客成本”和此前企业的营销成本、广告成本没有本质的区别。只不过,传统企业哪有持续烧钱几个月、几年的能力?互联网是时代的幸运儿,赶上了各国政府超发货币的饕餮盛宴。大量热钱流入金融资本市场,为互联网烧钱提供了充足的燃料。以美国为例,2003年-2008年五年间美联储M2供应量上涨了40%,美联储MZM货币指标扩张了50%。而纳斯达克指数在同一时期也表现强劲,基本收复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失地,成为金融资本市场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受益者。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情况也大同小异,“不差钱”的时代造就了烧钱的“互联网营销”。
  换一个角度看,互联网的烧钱高潮掩盖了货币超发的副作用,多少有点“瞎猫撞到死耗子”的喜剧氛围。超发货币在互联网领域的新兴产业沉淀,一部分以“请客吃饭”的形式转为商品消费,更多的则转化为股票等金融资本沉淀了下来。其中确实产生了真金白银的社会效益,但也积累了不少的泡沫。比起次贷背后的房地产烧来烧去就是砖头水泥,互联网烧钱好歹要进步一点,确实烧出了不少创新。但是,遵循边际效应的规律,互联网产业中有价值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少,剩下来更多的是怪力乱神,长此以往,难以为继。
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,市场已经对美国科技股泡沫产生了担心,只不过房地产的次贷危机爆发后,纳斯达克的表现就不那么刺眼了。危机过后,互联网的盛宴又恢复如初——既然有了房地产过热充当罪魁祸首,科技股那点小毛小病的发烧症状也就不予计较了。又是十年愉快的烧钱游戏。
  但是,任何投资最终都要遵循基本的商业逻辑,天下没有永远免费的午餐。新冠来袭之前,摆在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面前的已经不是收不收费的问题,而是怎么收费。新冠对经济的冲击更造成了资本的冬季。丰巢不是第一家终结免费的互联网企业,也不会是最后一家。
  免费时代已经终结,毫无悬念。走出免费的舒适区,肯定伴随着痛苦指数的上升,企业要面对失去客户的风险,客户要承担支出的成本。本质上是一回事——那就是不再免费之后,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否还有存续的必要。
  但是冷静思考,还是应该承认进入收费时代是互联网经济迈向成熟的标志。年少轻狂的乌托邦理想不能支撑产业的长期发展,违背常理的大规模烧钱更是高风险游戏,都不是健康的经济运行。是到了回归经济活动常识的时候,以合理的利润预期为前提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,金融投资才会有长期的社会效益。一面是免费狂欢,另一面是爆雷不断,肯定不是健康的经济运行。热钱烧出来的免费时代或可怀念却不值得留恋,当年埋下的雷会逐一爆炸——没有侥幸,只有瑞幸。

文章搜索

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
→选择要测试的地区
→选择目标测试点
>> 测试点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