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距离敲响2016年的钟声还有1个半月,但已经可以给正在流逝的2015年做个“定论”:互联网公司的老大老二合并之年。
只是,接连发生4起互联网细分行业的老大老二合并,在世界商业史上绝无仅有,但却出现在中国市场,而且是出现在最能体现国际化趋势的互联网行业,这本身就值得深思。
4大并购案的背后,闪现的都是BAT的资本意志。这不由得让人忧虑,在资本寒冬时代,融资渠道相对有限,BAT接连强势撮合而成的垄断格局,对中国互联网的创新来说,是喜,还是忧?当竞争最为充分的中国互联网的版图异化,从技术驱动变更为资本驱动时,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,是否还有生存空间?
经过48小时马拉松式的谈判,携程并购去哪儿案最终在10月26日落定。
根据双方的协议,百度将通过此前拥有的178,702,519股去哪儿A类普通股和11,450,000股去哪儿B类普通股,置换成11,488,381股携程增发的普通股。交易完成后,百度将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%的携程总投票权,携程则将手握约45%的去哪儿总投票权。
在人事层面,携程董事会主席兼CEO梁建章和联席总裁兼COO孙洁等4位携程高管进驻去哪儿董事会,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和百度副总裁及投资并购部负责人叶卓东,将会成为携程董事会成员。
这是2015年内,中国互联网细分行业中发生的最新一起分量十足、特点鲜明的老大对老二的并购大案――鉴于携程此前在行业内多有投资,业界一致认为,中国OTA从此进入大一统的局面。但是,在表面,OTA的统治者似乎是携程;站在资本的立场,真正的主宰者,是推动此次交易的幕后主使:百度。
在携程去哪儿的并购案中,百度驱使中国在线互联网行业兼并重组的特点,是今年一系列重大并购案的复制。事态表明,在愈发成熟的细分市场,愈发容不下持久的双寡头竞争格局。
2月14日,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发布合并声明,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联袂担任合并后新公司的联席CEO,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,业务继续平行发展,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。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此前报道,双方合并后的估值或达60亿美元。
两个月后,58同城宣布战略入股赶集网,双方共同成立58赶集有限公司。58同城获得赶集网43.2%的股份(完全稀释后),代价是3400万份普通股及4.122亿美元现金。合并之后,双方的创始人同时担任58赶集集团的联席董事长及联席CEO。
根据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的说法,58赶集将是采用联邦制,他和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分管不同业务,双方将在大量新业务上投入共同的资源来扶持发展。
到了10月7日,美团网和大众点评宣布合并,双方以5:5的比例注入新公司,美团创始人王兴和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任联席董事长兼CEO,此外双方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。
面对再三再四的并购大案,有段子手开段说:“各个垂直领域的大佬,要么在合并,要么在去往合并的路上。”
段子轻松,所引发的话题却十分沉重。一系列并购导致的结果是,原来的双寡头,变成了唯一“超级大国”,不仅二三阵营的竞争者想坐大的机会变得稀缺,对于创新力量来说,今后的生计可能更加维艰。
一直以来,不管是早期的门户、电子邮箱、论坛(BBS)、即时聊天工具和电子商务,还是Web2.0以后的社交网站、视频网站,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都是靠创新力量来驱动,究竟应该由资本力量来主导,抑或由创新势力来推动?当老大和老二合并后一统行业江湖时,一个成熟的市场上,还有为创新者生存而预留的空间吗?